一月份忙著搬家,調整行事曆,校正工作目標。接著過年,長長的9天年假,一眨眼過完了,不可思議。
最近開始用Toggl紀錄工作時的專注時間(Toggl是免費的線上工具,Google搜尋就有了)。
我自認不是細節控,在沒有開始用Toggl紀錄之前,我覺得紀錄這種東西太龜毛了吧!但實際試過了後卻有意外的發現。
Toggl很簡單,開始專注工作時按「Play▶️開始計時」,工作完成時按「STOP⏹️」。它會自動計算時間,依照你的專案分類。你也可以連結你的行事曆,它會把行程匯入。
直接用我的舉例:
- 左上淺紫色的計時,寫著14:44,是我從開始寫這封信十點下的計時器。
- 列表裡的一行表示一次專注工作的時間。
- 用Tag區分專案後(例如畫面上看到:müvon、Teaching、E-book),在Projects裡你會看到每一個專案的累積時間。

紀錄專注時間後,我的發現&改變
因為我紀錄的目標是,追蹤做重要專案時真正花費的時間。我只紀錄我坐在電腦前,手機開啟Work mode,不會被干擾的時間。所以做雜事的時間不算。例如回覆Email,跟同事討論,發布貼文,開會…不算在內。
我的發現:
- 我能夠維持專注的時間,大約是45分鐘。超過45分鐘我還是能繼續工作,但我會開始分心,工作效率減慢。
- 現在我能明確的知道,我花在不同專案的時間各是多少。因此我能夠對照我的第一季目標和行事曆,調整工作的安排。
光是意識到這兩件事,已經讓我嘖嘖稱奇。其實簡單說就像「量體重」,我現在終於知道客觀數據,了解自己到底是真忙還是假忙!
而另一個大好處是,我發現自己「變專心」了!
因為隔絕了雜事,在同一個時間區塊中,盡量只做一件事,逼得我放下突然冒出來的待辦事項。
比如我在寫電子書的時區時,突然想到要跟學生確認上課時間,我會快速先寫在便條紙上,等專注時間結束再執行。
世界變動的太快,不如跟著變吧?
那天和做職涯和人才媒合的朋友聊天,談到了市場變動好快,工作型態和AI工具不斷更新。越來越多人感到迷惘,40中年危機,工作機會被AI取代…
我才發現自己對現今經濟與市場的變動沒有什麼危機意識。
幸虧我在那天的對話中聽出一個重點,想要不被拋下的方式很單純,就是持續不斷的學習,別隨著升職,變成出一張嘴但不會執行的人。
因為當一個不小心,40歲小主管的你沒了工作,你的競爭力趕不上比你更有體力更便宜更會使用AI工具的年輕人,高不成低不就的資歷也很難在另一間公司拿到同等的待遇。
或許管理職是很多人嚮往的方向,但保有10-20%的執行工作,用開放的心態學習新科技,是不穩定中的保險手段。如同手機要更新,汽車引擎常常發動才不容易壞啊~
這次的對話,讓剛剛換了網站和電子報平台的我打一劑安慰針。
我偶爾會懷疑自己太喜新厭舊,毅力不足,沒定性。因為我容易被新事物吸引,有什麼新玩意就想試試看。
不過看來就是這個性格,讓我不知不覺追著世界這班特快車,不見得比呆坐在月台上好,但應該有趣多了吧?
今天的信來晚了一點,不知道今天的信你還喜歡嗎?
如果你有想法,歡迎回信和我分享,下週四見🤚🏻
💌 如果你有任何想法,歡迎你直接回信,我會收到。
歡迎轉寄和推薦朋友:訂閱《教課這條路》
‧ 如果你有特別看的主題:許願池
‧ 你的小小支持幫助我繼續創作:贊助抖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