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每隔一陣子都會想拍一種影片,在YouTube常出現,像是「30件我30歲學到的事」,「我希望20幾歲就知道的事」
但我到現在還沒拍,一來是發現隨著年齡增長,要湊到這麼多條建議實在不容易。二來是覺得,我又不是名人哪有人會想聽我的建議?
一早我翻了讀者粉絲的許願池Q&A,出現頻率最高的問題是「轉職」和「人生迷惘」,還真的有人想聽。
例如:
- 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夠離職?
- 想離開醫院,但不知道還能做什麼?
- 想轉職成皮拉提斯老師,應該怎麼開始?會不會後悔?
- 找不到自己的定位,不知道該鎖定哪個專長領域?
看著這些問題我開始回想我的經歷,有沒有聰明又有效的建議呢?
結果腦袋蹦出的竟然是我做過的「錯事」。
我做過「最錯的一件事」
我做過「最錯的一件事」,如果只能選一樣來說,那會是:我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較。
在每一個迷惘的關口,進修考試時,應徵工作時,離職糾結時,感情不順時,自我懷疑時。我沒有經驗,不知道怎麼辦,唯一能做的:徵詢其他人的意見。
陷入困境的年輕的我,會問遍周圍的人,上網看文章,看社群版,看書,看影片,無法克制的反芻思考,想盡辦法讓自己「安心」。失控的感覺讓我難以忍受,我像是快溺水的人亂抓一通。
到處問人和看書的確有效,我總是能找到暫時安撫我心的東西。
但我仍然很浮躁,很焦慮。
當時的我沒有發現,讓我受苦的根本原因,是我拿了別人的標準在過日子。
文章和朋友都說,
- 「愛你的人不會忽冷忽熱,他肯定在玩!」
- 「你這樣做不大,難成功。」
- 「你得鎖定目標,免得別人覺得不專業。」
- 「你怎麼都不休息,你應該要平衡工作與生活。」
- 「放棄的話,你很難賺到一樣的收入。」
- 「你已經幾歲了,…」
迷惘的時候,別人口中總有聽起來很合理的解答,我就這樣相信了!
追隨社會標準答案的我,因此吃了苦。無止盡的內耗,覺得格格不入,認為自己不達標準,花了很多力氣要do something,要反省和改進。更讓我難過的,是我竟然寧可相信別人,而不相信自己。
終於有一天我發現,
屁!根 本 不 是 這 樣!!
過去溺水中的我無法分辨,社會上積非成是的資訊,像佈滿整片汪洋的塑膠袋,無法回收。我們錯把大多數人的意見當成事實,忽略了世界的瞬息萬變和多元可能。海面上看似救星的漂浮塑膠,很可能無法救你一命。
我覺得並不能怪給建議的人,通常給建議都是出於好意。只是當所有人都處在相同的考場,很難說出標準之外的答案。
我是我,你是你,面對建議,用不著照單全收
現在的我,偶而還是會陷入自我懷疑(嚴格說起來是「常常」)。我會記得提醒自己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別人的工作,職涯,感情,生活習慣,他是他,我是我,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。
我的中性浮力變好了,情緒起伏變小了,我不再急著想用行動證明,或為自己辯解。發現步調和周圍不一致時,我仍然會感覺迷惘和挫折,但我能很快的恢復,繼續做我原本在做的事。
被你遺忘的能力:我喜歡&我不喜歡
這一切改變來自我開始誠實面對自己。聽起來很廢話,但這花了我不少時間練習。
隨便出一題:
「伴侶每週固定一天約會。」
Yes or No?
幾乎我看過的感情建議,都鼓勵這樣做,刻意保留時間相處,才好維繫感情。
但,我不喜歡。
我每一段感情都遇過這一題。某任前男友曾經計算給我聽,如果不每週約會,一個月見兩次面的話,一年只見到24次,這樣交往有什麼意義?(真是數學小天才)
我「被教育」應該要把時間放在重視的人身上。其實我覺得很有道理,我也曾試著配合,但我還是感覺不舒服,因為我討厭被規定。
當我們還是小孩,喜歡和不喜歡很直覺。你會知道自己享受安靜看小說,討厭躲避球課。
長大後,世界的運行仍然遵循同一套原則,大家都說對的事,你不一定愛。就像大人都說吃紅蘿蔔對眼睛好,你還是討厭啊!(我個人討厭啦)
開始誠實面對自己,幫助我更清楚知道我想做的事。
比如我持續寫電子報,今年開始寫書,雖然疑惑自己的投入是否值得,我還是忍不住繼續寫了。儘管這可能顯得我很特異獨行,不過無所謂!
我相信通常「情不自禁」持續做的事,很可能就是真心的嚮往,祝你也能突破框架,自由的飛往想去的地方。
本週新內容
之前在飛機上讀的《隱性潛能》讀後心得終於完成了!也提到了「如何慎選建議」,趕緊去看👇
下週見啦!
瑪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