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14 min read 教課這條路

培訓體系該如何選,考證又是否必要?(下集)

培訓體系該如何選,考證又是否必要?(下集)

今天的文章很長,我標了文章大綱,可以直接滑到你想看的章節。

正文開始

原來大家都在等下集!這不就來了嗎

我發現我收到的苦惱訊息,大家還是很糾結該怎麼選,需要更中立加白話文的建議。

偏偏網路上關於皮拉提斯培訓課的文章,除了體系介紹外,查不到更多相關的資訊。

公開表達立場並不容易,畢竟總有跟你意見相左的人(酸民很兇),我猜這是為何分享文很少的原因。

這篇文章我會分成下面五大部分,馬上開始!

  1. 我的知識背景
  2. 培訓歷程
  3. 兩培訓體系比較:STOTT和MCA
  4. 我為什麼沒有考試
  5. 我如何看待皮拉提斯培訓課的未來

🎓我的知識背景

先簡介這一段,是想讓你們了解我在寫這篇分享文時,是基於什麼樣的起點。

我在長庚大學唸了四年的物理治療,進國泰醫院做了7年臨床物理治療師。這之間包含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的實習+2年的陽明交大物理治療研究所+2年的PGY臨床醫學訓練。

所以在正式轉職往皮拉提斯時,我是區域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師,學習身體知識超過十年,每天的工作是:矯正姿勢、評估動作、治療個案、教運動…

簡單來說,就算我不是頂尖的物理治療師,我也比一般人更懂身體。

而且正好是皮拉提斯老師最需要的,對骨骼肌肉排列,解剖,動作,生物力學的基本知識與觀察力。

寫這一段不是為了嚇走非醫療背景的人,而是接下來我分享對培訓課的看法,我的視角會跟我的背景有關。

📚培訓歷程

這段其實我寫過了,在電子報系列文3和4-「花了14萬上皮拉提斯培訓,誰說不能走捷徑?」「關於皮拉提斯師資的更深思考(上集):選擇培訓課時,你該關注的真正重點」

既然已經公開透明到這,我把細節也補充進來。

我上的培訓體系是STOTT,培訓老師是體線運動的Eugene和Nate。

非常精彩的課,非常棒的老師!

兩位老師的IR1 和IICB1 是我第一次正式學習皮拉提斯,從原理、訓練目標、身體應用、皮拉提斯動作,建構了我對皮拉提斯的認知。

如果用一句話形容,培訓課後的感想是:「啊~原來這是皮拉提斯啊!」

儘管是同一個體系,Eugene和Nate的教學風格完全不同,我因此獲得不同視角對皮拉提斯的解讀。

兩位老師各自留下令我印象深刻的特色。

Eugene老師的教學充滿細緻的動作細節,循序漸進的疊加知識,透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,留給所有人放心發言的空間。Eugene老師的課是我參與的第一場培訓,除了全面的理解皮拉提斯,也激發了我對皮拉提斯的興趣與入迷。

Nate老師的課像是綜觀全局,幫助我整合舊有的知識與新學的內容,像清晰的骨架串起零散的概念。我個人認為,Nate老師的課很適合有教學經驗的老師的進階修煉,已經有基礎與教學經驗的人,會有打通任督二脈的感受。

🏫兩培訓體系比較:STOTT和MCA

STOTT交代的差不多,接下來提MCA(MotioncareAcademy)。

接觸到MCA,是我受邀擔任了翻譯助教。

其實剛開始我沒有發文推薦,是因為,我想先確認這門培訓夠不夠好(誠實豆沙包,老闆拍謝,抖😂)。

MCA是新興的皮拉提斯培訓體系,培訓總教官Boram Kim是16年的物理治療師、皮拉提斯及瑜伽老師,有多國的教學及工作經驗。

我會簡單介紹課程內容,接著寫共通點差異點

課程制度&費用

STOTT分為常規系統和復健系統,課程有一級和二級。

常規一級課程:一級墊上IMP(8天)、一級核心床IR(10天)、一級全場館ICCB (10天,Cadillac,Chair,barrel)

每一門課的費用每個培訓單位略有不同,約是5萬-8萬。

總計完成一級的培訓,需要28天,費用約18-19萬。見實習及考試費用另計。

MCA分為Lv1/Lv2,Lv3後是培養未來培訓講師的課程。
一級Lv1課程:包含墊上+核心床+全器械 (10天,Mat+Reformer+Cadillac+Chair+Barrel)。

總計完成共10天,費用約8萬元。

通過培訓考核者發給證書認證。10天當中,期中作業/期末教學考試/學習態度與進步幅度皆納入評分。

課程編排

STOTT

內容分為三大重點:

MCA

內容分為五方向:

共通點:皮拉提斯教學內容=非常相近

先說共通點,


針對「皮拉提斯」的原理概念和動作,STOTT和MCA教的幾乎是一樣的。
這點很容易理解,因為

  1. 兩個體系都是現代皮拉提斯,著重在建立自然的身體姿勢與功能
  2. 皮拉提斯是身體運動,而身體只有一種,兩個體系都在練身體,訓練的原則和方向當然很類似
  3. 使用一樣的四大器械Reformer、Cadillac、Chair、Barrel,及小道具如瑜伽磚、Arc barrel,球及彈力帶


其實不只STOTT和MCA,常見的現代皮拉提斯體系,BB,BASI,polestar…,都是由同樣的起源(創始人皮拉提斯老先生)延伸出來的分支,用一樣的器械,一樣在訓練身體。

我沒上過所有體系,但從同事們的分享和各派講義,我相信許多內容大同小異。

就像不同的數學補習班,儘管公式口訣不同,教的一樣是數學。
不論什麼派別的教練,深蹲動作都是屈膝屈髖,練股四頭肌+臀肌+核心。

差異點:

我區分成兩大類,分別比較兩者在「皮拉提斯動作」和「體系課程&未來性」間的差異。

這一段我覺得有更多我的個人觀點,請斟酌取用。

📍皮拉提斯動作

1. 動作自由度

相對來說,STOTT更注重動作的「標準化SOP」,MCA則是強調根據「訓練目標來調整動作」。

我想這和STOTT的系統化和考試制度有關,通過同一套標準的人,才能夠獲得STOTT的認證。

相反的,新興的MCA相對自由,花更多的時間思考:「這個動作我想要練什麼?」

舉個例:「Elephant-Round back,可不可以彎膝蓋?」

STOTT的答案:這個動作的標準,是在練軀幹前彎下的髖關節動作,如果腿後肌太緊,可以微彎膝蓋。

MCA的答案:這個動作是在軀幹前彎下的髖關節動作。如果伸展腿後是你的目標,膝蓋要維持打直;如果你是想練核心穩定下控制髖活動,或是希望有更多脊椎前彎的活動度,可以微彎膝蓋,把空間留給脊椎。

我覺得這個差異各有優劣,喜好因人而異。標準化的答案在初學時比較容易記憶,但我自己不愛死背,尤其是何時吸氣何時吐氣,或彈簧標準要掛幾條,這大概就是我逃避考試的原因XD。

2.鋪墊

STOTT的姿勢擺位強調「鋪墊」(用瑜伽磚把身體擺位在適合的姿勢。),是一種幫助學員順利完成動作的策略。

實際教學操作下來,我很認同利用鋪墊,把身體擺位在張力小的姿勢下做訓練。所以當我發現MCA幾乎完全沒提鋪墊時,非常好奇的問了Boram老師。

Boram老師的回答是:「如果學生做得到,應該試著讓他們自己完成。」

這回答刺激了我重新思考。

確實,在STOTT學習鋪墊的過程,初學者很容易在發現學生姿勢擺不好時,習慣性的直接上鋪墊。(有上過STOTT課的人一定懂,光連鋪墊就可能得用上大小不等的4-6塊磚。)

但在MCA實作時,許多原本學生做不到的動作,透過老師的徒手引導和口指令,其實做得到。

綜合兩者的觀點,我目前的想法是,老師需要更有耐心和信心,給學生時間去達到我們想要的姿勢,鋪墊只能是幫助學生的一指之力,或是時間有限的快速調整方法。

📍體系課程&未來性

如前所述,STOTT和MCA的課程編排,最明顯的差距是費用及時間,再者是課程涵蓋的範圍。

簡單總結:

現實面來說,STOTT是知名的體系你說體系證照會不會影響找工作?答案是會!就像拿著名校畢業證書的新鮮人有一圈光環。

但問題時,在初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負擔的起STOTT的費用,尤其是在不了解皮拉提斯和市場的狀況下,一次要投入這麼大筆的成本與時間,讓人猶豫不決。

願意參與培訓的人,絕大多數是希望未來能多一條職業出路。

基於這個前提,MCA的課程,正好提供了新的選擇點出必學的重點、花較短的時間、較低的費用,課程中的教學見習、作業與實際演練,提升了結訓後直接開始教學的能力。

📝我為什麼沒有考試

在說明為什麼沒有考試前,我想先接續講我在上完STOTT之後做了什麼事。

上完STOTT一級核心床和全場館後,同年的九月我上了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DNS-A,11月上了LTA的孕產婦物理治療與運動,隔年的四月上DNS-Pilates,接下來是H7-體態矯正一級和二級,然後是MCA全器械皮拉提斯…

今年報名了Schroth脊椎側彎課程,還在準備下一場。

為了寫這篇文章,我終於計算了學費,截止目前是35萬+。

分享這段是想提醒,你現在選擇的培訓課,極有可能不會是你唯一一堂課。

(那麼現在猶豫不決的你在糾結什麼呢?)

不論選擇哪一個體系,假設真的走上教課這條路,持續的再進修幾乎是所有全職老師都會做的事。

---

我印象深刻,STOTT課的尾聲,老師曾說:「建議準備半年就要考STOTT證照,不然會越來越偏離體系。」

身旁的同學們紛紛點頭,當時的我覺得沒錯,我一定要努力練習儘早考試。

STOTT的認證考試費用要一萬多塊,學姊們建議把所有的課程上完一起考,最划算。

於是我開始教學,把考試的事先擱在一邊。

隨著實際教學的經驗累積,結合了我原有的物理治療知識,和新學習到的觀念。我開始發現,標準體系教的皮拉提斯,無法完全應用在每一個學員身上,而且時間久了會變得有點無聊。

自然而然的,我開始融入其他學派的方式來幫助學生。因為我的價值觀中,把「安全有效又有趣的訓練」擺在「教正統的STOTT皮拉提斯」之上。

其實我也仍會想,未來說不定會再回STOTT進修,接著考試也說不定!

我覺得一切的可能性都很好,沒有非得要把自己綁進框架裡。

🧠我如何看待皮拉提斯培訓課的未來

每一個體系都有各自的擁護者。

有考試的看不起沒考試的,國際認證的看不起新興體系。爭來爭去,不就是擔心別人搶走自己這碗粥。

我不敢說自己絕對中立,但我嘗試俯瞰現況。

我認為,生在知識解放的時代,我們早已經不用進到第一學府,也能獲得同等的知識。

新體系的出現,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皮拉提斯。

你不用讀醫學,不用是物理治療師,不用花大錢,也能夠學習更認識身體,是多讓人振奮的事情啊!

我在上集曾經說過,我的價值觀和過往的醫療養成有關。

我指的是,在台灣的醫療養成過程,我們早已習慣學習各派的學說,來解決眼前病人的問題。很少有人會只用一套武功打天下。

自然而然的,當我懂得身體的基礎,額外學習的STOTT,DNS,H7,MCA都是我教學時的武器之一。我的終極目標不是通過認證,而是融合應用所有知識成為專屬於我的瑪奇派。

我的意思不是說考認證不重要。完整的學習一套體系非常好,值得努力。只是記得別被框架捆綁,才能看見更寬廣的世界。


下一集,我想分享我在擔任MCA翻譯助教時學到的事,還有Boram老師(我們都叫她寶藍)的故事。再怎麼說,我肯定是在場所有人中,唯一把老師每句話都聽進耳裡的人XD 

下次見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