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的文章很長,我標了文章大綱,可以直接滑到你想看的章節。
正文開始
原來大家都在等下集!這不就來了嗎
我發現我收到的苦惱訊息,大家還是很糾結該怎麼選,需要更中立加白話文的建議。
偏偏網路上關於皮拉提斯培訓課的文章,除了體系介紹外,查不到更多相關的資訊。
公開表達立場並不容易,畢竟總有跟你意見相左的人(酸民很兇),我猜這是為何分享文很少的原因。
這篇文章我會分成下面五大部分,馬上開始!
- 我的知識背景
- 培訓歷程
- 兩培訓體系比較:STOTT和MCA
- 我為什麼沒有考試
- 我如何看待皮拉提斯培訓課的未來
🎓我的知識背景
先簡介這一段,是想讓你們了解我在寫這篇分享文時,是基於什麼樣的起點。
我在長庚大學唸了四年的物理治療,進國泰醫院做了7年臨床物理治療師。這之間包含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的實習+2年的陽明交大物理治療研究所+2年的PGY臨床醫學訓練。
所以在正式轉職往皮拉提斯時,我是區域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師,學習身體知識超過十年,每天的工作是:矯正姿勢、評估動作、治療個案、教運動…
簡單來說,就算我不是頂尖的物理治療師,我也比一般人更懂身體。
而且正好是皮拉提斯老師最需要的,對骨骼肌肉排列,解剖,動作,生物力學的基本知識與觀察力。
寫這一段不是為了嚇走非醫療背景的人,而是接下來我分享對培訓課的看法,我的視角會跟我的背景有關。
📚培訓歷程
這段其實我寫過了,在電子報系列文3和4-「花了14萬上皮拉提斯培訓,誰說不能走捷徑?」,「關於皮拉提斯師資的更深思考(上集):選擇培訓課時,你該關注的真正重點」
既然已經公開透明到這,我把細節也補充進來。
我上的培訓體系是STOTT,培訓老師是體線運動的Eugene和Nate。
非常精彩的課,非常棒的老師!
兩位老師的IR1 和IICB1 是我第一次正式學習皮拉提斯,從原理、訓練目標、身體應用、皮拉提斯動作,建構了我對皮拉提斯的認知。
如果用一句話形容,培訓課後的感想是:「啊~原來這是皮拉提斯啊!」
儘管是同一個體系,Eugene和Nate的教學風格完全不同,我因此獲得不同視角對皮拉提斯的解讀。
兩位老師各自留下令我印象深刻的特色。
Eugene老師的教學充滿細緻的動作細節,循序漸進的疊加知識,透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,留給所有人放心發言的空間。Eugene老師的課是我參與的第一場培訓,除了全面的理解皮拉提斯,也激發了我對皮拉提斯的興趣與入迷。
Nate老師的課像是綜觀全局,幫助我整合舊有的知識與新學的內容,像清晰的骨架串起零散的概念。我個人認為,Nate老師的課很適合有教學經驗的老師的進階修煉,已經有基礎與教學經驗的人,會有打通任督二脈的感受。
🏫兩培訓體系比較:STOTT和MCA
STOTT交代的差不多,接下來提MCA(MotioncareAcademy)。
接觸到MCA,是我受邀擔任了翻譯助教。
其實剛開始我沒有發文推薦,是因為,我想先確認這門培訓夠不夠好(誠實豆沙包,老闆拍謝,抖😂)。
MCA是新興的皮拉提斯培訓體系,培訓總教官Boram Kim是16年的物理治療師、皮拉提斯及瑜伽老師,有多國的教學及工作經驗。
我會簡單介紹課程內容,接著寫共通點和差異點。
課程制度&費用
STOTT:分為常規系統和復健系統,課程有一級和二級。
常規一級課程:一級墊上IMP(8天)、一級核心床IR(10天)、一級全場館ICCB (10天,Cadillac,Chair,barrel)
每一門課的費用每個培訓單位略有不同,約是5萬-8萬。
總計完成一級的培訓,需要28天,費用約18-19萬。見實習及考試費用另計。
MCA:分為Lv1/Lv2,Lv3後是培養未來培訓講師的課程。
一級Lv1課程:包含墊上+核心床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