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何找到觀眾想看的主題?
昨晚參加了創作營靈感日日村的第一天開村,果不其然收到了這個問題:「要寫我愛的主題,還是觀眾想看的主題?」 我的答案是,許多人說要「盡情做自己」,我不同意。 如果你有一絲期待,希望你的創作能為他人帶來改變,那麼「他人想看什麼」就是你得思考的問題。 接下來,問題來了,該如何找到觀眾想看的主題? 最直白的答案:問+聽 講完了。(欸~) 聽別人都在問什麼 正巧我的工作,是人對人的工作。開頭的第一句話通常是:「你怎麼了?」 從各種痠痛、駝背、骨盆寬、脊椎側彎、
這是一份免費週報,我寫給健康人的教學、內容創作與創業。歡迎留Email訂閱
昨晚參加了創作營靈感日日村的第一天開村,果不其然收到了這個問題:「要寫我愛的主題,還是觀眾想看的主題?」 我的答案是,許多人說要「盡情做自己」,我不同意。 如果你有一絲期待,希望你的創作能為他人帶來改變,那麼「他人想看什麼」就是你得思考的問題。 接下來,問題來了,該如何找到觀眾想看的主題? 最直白的答案:問+聽 講完了。(欸~) 聽別人都在問什麼 正巧我的工作,是人對人的工作。開頭的第一句話通常是:「你怎麼了?」 從各種痠痛、駝背、骨盆寬、脊椎側彎、
最近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,行程總是很緊湊。 我突然發現:如果不紀錄的話,當下的想法和感覺一瞬間就溜走了。 上上週末,我參加了「走在閱讀路上」的實體讀書會,當天的書目是《打破人生幻鏡的4個約定》,講者是閱讀前哨站的瓦基、電扶梯走左邊Podcast的Jacky,還有職場支援的Jun。 (圖-兩年前在創作者大會見過瓦基後,終於鼓起勇氣去和他合照,Yes!(握拳)) 書裡的四個約定是: 約定一 說純正美好的語言 約定二 不要認為別人的言行與你有關 約定三 不妄作假設 約定四 凡事盡力而為 說真的,當天的大家一致認同,這本書讀起來感覺挺雞湯的。
哈囉朋友,我現在正在從花蓮北上的自強3000上,車廂人很多,隔壁的大叔終於睡著了,我可以安心寫信。今天的信最後有給你們的活動(終於~)。 這一兩個月是我的轉換期,我陸續暫停了大部分的一對一課,正在一邊尋找新的平衡。今天這篇,我想先和你分享,我開始教課後的時間安排。 我從2023年五月底開始收費教課,一直是自由教學,我沒有到教室工作,單靠自媒體招生。 儘管沒有業績壓力,我有房貸壓力,加上我在同年裸辭離職,對金錢使用相來保守的我來說,少了財務安全感讓我很焦慮。 但我從一開始教學時,就堅持我一週只教3天課。 根據這個標準,我從零開始累積學生,到了第六個月,我的時間額滿待排,暫停接新體驗。 接下來我的平均每月課量是40-45堂左右。
書開放預購的第二天,我收到了新訂單和一則訊息:「謝謝你讓我看見自營者的可能。」 這句話著實擊中了我。 三年前在醫院病房,我曾經收到一句讚美,那句讚美成了我離職的導火線。 是我當天治療的病人阿公,他看著我:「你很有愛心。」 我笑著收下了讚美,走出他的病房,我在外科走廊上決定:可以離職了。 -- 人真是矛盾的生物啊!千辛萬苦破完一關後,又想挑戰下一關。 2025年1月我決定寫書,經過8個月,書終於要正式上架,9/5,下個禮拜。 五味雜陳的心情,這篇想寫,我為什麼寫這本書。 1. 挑戰自己 誠實的說,寫書是為了給我自己一個交代。
我在花蓮海邊的咖啡廳,店狗邊牧趴在我左邊,平日的人潮不多,我預先買好了車票,結束21天的翻譯之旅後搭了夜車過來。 翻譯是我從沒想過會做的工作,一切的開始完全是場誤會,但反正機會來了,我就接了。回頭算算,從去年七月開始,一年內我翻譯了300多小時的皮拉提斯培訓,加上這個月的3週,就超過400小時了,不可思議。 想跟你分享,我這一年從翻譯學到的事。 專業知識 毫無疑問的,當你重複到第六場培訓之後,你很難不記得皮拉提斯原則和人體解剖學。 身為即時口譯,可想而知,咖啡因攝取過量的連續燒腦日,全場最無法恍神的人就是我本人(人生哪)。 我看見不同國家、不同體系背景的老師對皮拉提斯的詮釋,看待動作的視角,教學引導的順序,
差點又要落跑一週!好久不見~ 近期有感,我因為加入專業創作者社群,和開始做Podcast訪談,我開始遇見各領域的專家。 混雜著「Oh my god 我真是菜雞」和「Oh my god 太興奮了」的感受。 但我猜兩種都算是腎上腺素飆升,同時讓我不禁反思,我現在選擇投入的事物是正確的方向嗎? 就如同我老是在想,電子報到底要寫什麼,你會想讀什麼? 後來發現,每次我這樣問,大家都會回信鼓勵我:「瑪奇你想寫什麼都可以!」 開始轉向內容,做《教課這條路》
哈囉,爆忙的一週,今天這封信是我用唸的,再輸出文字(計劃通)。 我猜我跟你一樣,也很容易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,就打開手機、開始連續滑,常常一不小心2-3個小時就這樣不見了。 而且很奇妙的是,越累的時候,這個「一直滑」的狀況反而會變得更嚴重。 有時候我會因為看到某些文字或影片,讓我感覺精神緊繃,甚至感到憂鬱或出現負面情緒。 後來我發現,這其實跟我自己真正的價值觀沒有太大關聯,反而是因為我看了太多「別人怎麼做」的方式。當我意識到「自己跟別人不一樣」時,焦慮的感覺就會被放大。 如果不關注別人?其實沒關係 所以我前一陣子做了一個決定—
《一週工作4小時》,我總是告訴大家必讀的書。今天想聊,為何這本書影響我離開醫院的穩定工作,走向現在的生活。 一查才發現,這本書的初版是2007年,將近20年前的書。但直到剛剛我為了寫這一篇,回顧了之前留下的劃記,仍然有被敲醒的感受。 書中的核心概念是「新富族」。對照「延後人生族」,他們的差別大概是: 延後人生族:為自己工作,努力賺一堆錢,拼創業升官,擁有更多物質和得以花用一生的財富,提早退休。像是高薪工程師,大部分的企業主管,老闆兼員工的創業家,錢很多,工時很長,很難休假。 新富族:避免為了工作而工作,
傍晚我窩在露台看書,我拿了筆電,想著我翻個幾頁就來寫電子報吧!結果一發不可收拾,就這麼一路看到天色暗了,只好又把所有傢伙搬回書房。 這是前幾封信我提到的書,我還是忍不住買來讀了! 書如其名,正是在談專注做一件事的骨牌效應,其中關於「自律」的章節吸引了我的目光。 「成功的人都很自律」是迷思 他說,和大部分人想像的相反,成功不是行為自律的馬拉松賽跑。紀律其實是短跑,只需要維持得夠久,足以養成「習慣」,接下來就讓習慣接手就行了。 我發現周圍的人(或者正在讀的你)大概都覺得我是個自律的人,但當我被問說「如何維持自律」時,例如自律學習、
「你的手在發抖。」訪問完我和Alicia 坐在咖啡廳,她是我本來就很熟的朋友,我邀她上節目。 她說的是錄音的時候。 兩個小時前,我從家裡匆匆出門,我為了蓋住熬夜的黑眼圈,花太久的時間化妝。開了40分鐘車,扛著三台相機和腳架。超熱的天氣,邊跑步邊想:「乾原來攝影師要帶這麼多東西。」 好不容易抵達錄音室,架好所有設備開錄,時間已經過了15分鐘。我坐下來瞪著眼前的訪綱,我知道我的手在發抖,我的聲音也是。 我怎麼會不知道呢? 做自媒體的三年,我只有一個人,所有的剪輯後製都是自己做的。 最近因為Podcast,多了來賓的對比,剪輯時我再一次發現:「啊~我真的會結巴耶。
上週又在當翻譯助教,也就是我的極度崩潰期。 這讓我想到「生活與工作的平衡」。 我在Ig調查了一下,來看看大家的結果: 🤯人們認為:平衡工作與生活=生活品質不能被犧牲 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Work-life balance 是我們一直關注的話題。 每當被工作追殺,忙得焦頭爛額,壓力大飲食不正常,下班後除了當一灘爛泥,沒力氣做任何事。 內心總有個聲音說:「我真的不能這樣了,我都沒有生活!」 多數人想像中的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狀態,大概是這樣的畫面: 「每天工作時數6-8小時,中間有充足的休息時間,下班後去運動或上喜歡的課,週末能有自己的時間,不需要再擔心工作的事。(內心OS:每週休三天就更完美了!
我人在越南機場,距離我的登機時間還有兩個小時。我一早就來了,沒想到旅客這麼少,幾乎沒有排到隊。 這是我第一次帶筆電出國,帶著筆電代表我預期會在這做點工作,體驗一下「數位遊牧」的感覺。 我很想講點特別的感受,但現在唯一飄進我腦海的,是好想回台灣吃牛肉麵配燙青菜,再加一盤海帶(要加蔥跟醬油膏)。 一年多前,我開了一場實體讀書會,當時我引導大家寫了「奧德賽計劃」。奧德賽計劃是指五年人生藍圖,做法是下面的圖,橫軸是0-5年的時間軸,在這五年間,寫下你在工作、生活、關係、家庭、健康、自我實現等各面向的目標或夢想清單。 💡完整的奧德賽計劃做法是設計三種人生: